联系我们: 校友工作办公室0312-7521933,教育基金会:0312-7526321

新闻中心

转载校报: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0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

编者按:刘旭,我校农学专业7602班毕业生,2009年12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喜讯传来,母校师生莫不欢欣鼓舞,为了探究刘旭同志的院士成长道路,我们约请了刘旭在校时的老师和同学撰写回忆文章,试图从他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说起,进而展现出他的性格、习惯、人格和毅力等特点。今天刊登的文章是刘旭大学时期的任课教师李广敏(河北农林科学院原院长)、同班同学李建国(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合作撰写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期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共鸣,校报还将陆续刊登同学们的读后感。(宣传部)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大学期间的二三事

李广敏 李建国

刘旭1976年入河北农大学习,1979年毕业;1980年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戴松恩研究员,1983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董玉琛研究员。先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回顾刘旭的成长历史,他所取得的成就固然与各阶段教师的认真授课、悉心指导分不开,与各时期领导的关心培养分不开。但不能不说,其个人的勤奋努力和良好素质是成绩取得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决定因素的形成,又是奠基于大学期间的自我修炼和品格塑造。

转载校报:梅花香自苦寒来

刘旭(中)当选院士后回母校与师生座谈

大家公认的最用功学生

在七六级学生中,刘旭是大家公认的最用功的学生之一。对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主要课程上课前他都要预习,课堂上他聚精会神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地听,仔细地记,课后“趁热打铁”,通过参阅其他同学的笔记,请教老师,把笔记修改完善。不少同学说:刘旭的课堂笔记和老师的讲稿差不多。善于归纳总结是刘旭另一个学习特点。每逢一门课程结束,他都用大量时间,用图表的形式将各章节内容进行串联,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重点和难点。晚自习他坚持到固定教室学习,风雨无阻。他英语基础较差,为了学好英语,他花十几块买了一个收音机,课余时间和星期日坚持听广播英语节目,从不间断。为了扩大词汇量,他把自制的单词小卡片放在衣兜里,一有空儿就掏出来看两眼。由于刘旭同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他在大学期间各门功课均为优良。硕士研究生考试有的课程九十多分。

总是以帮助他人为快乐

刘旭学习成绩好在全年级中是出了名的。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自己学习好,而是把全班同学的成绩好当成了自己的应尽之责。在学习上有多少同学得到过帮助、又是怎样的帮助已无法说清,但有两件事情是同学们记忆深刻的。

一是帮助同学补充上课笔记。那时,“四人帮”刚被打倒,教科书不像现在编撰科学、成体系,都是由学校印刷厂人工刻蜡纸誊印而成的,字迹不清晰,内容少而陈旧。老师们在授课时尽可能多地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课堂记笔记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刚刚接触大学课程,同学们有许多不适应,有些同学的笔记记不全,很着急。刘旭似乎发现了这个问题,上课时有意识地将老师授课内容记得尽可能详细些,课后再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大家,轮流补充笔记至完整。由于传转次数多,他的笔记本显得特别陈旧,但他毫无怨言。

二是甘当“考前辅导员”。“考前辅导员”这个名字是全班同学对他的尊称。作为学习委员,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前,刘旭都要把同班同学组织到一起就有关课程集体学习讨论,有解题技巧,还有答案论证。有时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遇到都不认“输”又说不清道理的难题,由刘旭请教老师后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大家。通过集中讨论、争论,大家对知识掌握更牢固了,理解更透彻了,全班每个人的成绩都提高了。通过这种形式的考前复习、讨论,不仅使全班的考试成绩在全系保持最好,而且促进形成了和谐共荣、团结上进的优良班风,带动了其他各项活动的开展。

刘旭把同学们当作兄弟姐妹,无论哪个同学有困难,他都尽力帮助。同学病重需要住院,他借来自行车连夜送到医院,并帮助挂号、交费、送饭、陪护,直到康复出院;哪个同学因家里事情影响了学习,他会过去安慰开导,甚至陪着一起回家把事情处理好后再返回。1978年,有一个同学的同学因第一年高考未被录取受到打击,对当年高考信心不足。受同学之邀,刘旭专程坐火车到石家庄对那个考生进行辅导,结果当年考取了南开大学,考生很感激。可以说,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全班30个同学中没有哪个同学未曾得到过他的帮助。

转载校报:梅花香自苦寒来

刘旭院士在大学期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刚入学时,学校在石家庄牛山上课,教学条件简陋,用打开隔断的库房作小教室,食堂作大教室,水泥砂浆抹墙再外涂墨汁就是黑板。由于黑板面积小,表面又不光滑,用不多久黑板也就变成了“白板”,不用力擦干净新板书就看不清楚,所以,一节课下来老师要擦几次黑板。擦黑板也就成了老师的力气活。看到老师认真地讲课还要费力地擦拭黑板,刘旭不忍心,就自觉地跑过去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粉笔沫落了自己满身满脸也全不在乎。特别是冬天,教室无洗手池,外面天寒地冻,衣服上脸上的粉沫用手拍打会越拍越多,他只是简单地拍拍手上的粉末,继续坐到座位上听课做笔记。在食堂上大班课时使用木质的可移动黑板,课前他主动找同学帮老师把黑板搬到食堂,做好课前准备,并继续把擦黑板的活“承包”下来。后来,全班同学在他的带动下也都积极参与其中,为老师做好服务:有找来抹布当板擦以增加擦黑板效果的,有主动到总务处领取墨汁隔几天把黑板再刷新的,尽可能使老师减轻负担,节省时间,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全班形成了尊师助教的良好风气。学生的尊重,换来了老师对学生的信赖,产生强大的亲和力,以诚心、热心和最大的耐心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教师从教学中获得了尊重,学生从劳动中收获了知识。

做“二传手”,当好老师的“腿”和“嘴”。刘旭大学期间教学地点几经变动,先后经过了石家庄牛山、衡水前磨头、正定曹村和保定的转移。教学点变化多,教学计划变更大,课程安排的时间地点调整多,负责教务工作的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任务重。看到这些,刘旭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每到一地,总要第一时间到教务处联系,在获知最新的课程安排信息后,在宿舍间、楼上楼下小跑着通知有关班级和学生,减轻老师的负担;为了让老师及时掌握授课效果,课后刘旭主动与同学们沟通,了解学习状况,征集问题建议,再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消化能力,学生满意,教师也从中收获了欣慰和愉悦。刘旭作为学生干部,架起了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尊重老师的劳动,协助老师工作,当好老师的“腿”和“嘴”,起到很好的“二传手”作用。刘旭就是用这样一种诚恳和尊敬给老师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许多年过去了,一提起农7602班,一提起刘旭,老师们都赞不绝口。

刘旭的这些行为带来的是一种人格力量。他以这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尊敬和信赖,对他人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人生事业的良好起点。

衣服破旧 心中坦然

刘旭这届学生是在1976年11月入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国家正值百业待兴的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处在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的计划经济年代。每个同学的穿戴都非常俭朴,大多数同学两三套衣服换着穿,几乎没有四季之别。由于父亲早逝,家庭条件困难,刘旭穿的衣服就更惨了些,灰色棉布上衣几经洗涤已褪色发白,肩背位置日晒后还稍发红色,袖口、肘部用不太配色的蓝布做补丁遮掩着磨损的破洞;学生蓝粗布裤子的膝盖和后臀处在不规则缝线的固定下,分别镶嵌上了两块还算对称的补丁;袜子多处缝补;手纳底布鞋的鞋底钉着自行车外胎的鞋掌,看上去显得更是艰苦。但从刘旭的神情和表现上却看不到丁点有别于他人,坦然面对尚不熟悉的外班人投来的各种眼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同班同学们对自己的这样一位同学从未鄙视,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经常陪伴在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几次考试下来,刘旭门门功课名列全系前茅,并被推选为学习委员。后来,这个外在的穿衣表现也就成了一个符号,伴随学习用功成绩优秀的名声一并为外班外系的同学所熟知,成为系学生会副主席。

现在,多数大学生家庭随着国家富强而富足了。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也不再有像七十年代同龄人那样的艰苦生活,出门在外穿得体面漂亮些也无可厚非。但在这里我们想提醒的是:假如你也处于刘旭这样的状况,你能做到像他那样坦然面对吗?当我们在为自己的手机式样不好看、功能不现代感到比别人低下、怕别人瞧不起而困惑时,当向家里要钱更换不再使用时的旧手机时,当别人认为你穷困而鄙视你时,你还能坦然面对并精力集中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吗?

强身健体 持之以恒

大学生正处长身体的阶段,也是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今后健康工作生活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说到强身健体,我们不得不感谢母校当时的严格的出早操制度。每天早晨七点大喇叭准时播放起床号,同学们以班为单位排队集合跑步,随体操广播做集体操。刘旭严格遵守这项制度从未缺席过。此外,他还自行加码将自己的起床时间再提前半小时,当我们起床时他已经汗流浃背地在楼下等着我们集合。究竟这半小时他是锻炼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在曹村教学点学习和栾城毕业实习期间,许多同学觉着没有学校统一组织了,住的地方分散不容易集中,又没有合适的场地,不自觉地就睡懒觉不锻炼了。刘旭没有这样,仍然像在学校那样坚持早起床早锻炼,沿着乡村土路跑步大约5000米后,练习在学校学过的四式擒拿格斗术,再练习自创的叫不上名字的“自由操”,坚持身体锻炼。就是这样,即使在研究生期间刘旭也从未间断过锻炼身体。

作为他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不嫌不弃,用感动的一双手、炽热的一颗心给于关爱,使我们在心中默默感激,现在的文字就算作是刻在生命里的简单的一帖谢辞;作为接触过、授过课的教师,刘旭以对别人的尊敬换取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以自己的付出和坚韧赢得了赞誉,现在的文字就当是一个聚宝盆,像果实般种下一棵,结出许多。也许会为新时代大学生们带来些许方便和点滴帮助。

上一条:郑青昌校友获中国工程建设优秀职业经理人称号
下一条:胡锦涛总书记接见校友齐福高

关闭

版权所有:河北农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     地址: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 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   电话(传真):0312-7521933   |   邮箱:xiaoyouhui@heb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