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校友工作办公室0312-7521933,教育基金会:0312-7526321

新闻中心

【农大好故事•校友篇108期】当好作物卫士 确保粮食安全——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植保学院校友董志平

2023年04月07日 12:11  点击:[]

在谷子研究所实验室开展工作



面向黄土背朝天

只求农田病虫减

躬身实践守初心

日晒雨淋心也甘

她始终坚持“躬身实践、务实求真”的理念,坚守着植保人探索和追求的“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农药用量、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这一初心。30多年来,深入田间地头,在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事业上默默耕耘,将成果书写在广阔的田野上。

她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我校植物保护学院1985届毕业生——董志平。

一朝入植保,终身践使命

董志平于1981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是继哥哥董金琢和董金皋后,董氏家族的第三位农大植保学子。

在哥哥们的熏陶下,董志平对植物保护专业略知一二。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学校著名的小麦锈病专家王焕如教授、玉米小斑病专家黄悟芳教授、昆虫专家付守三位教授等产生了由衷的敬仰。看到哥哥攻读更高学位,在植保领域不断钻研,她也不甘落后,立志努力学习,探索植保奥秘。1985年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本校硕士研究生,继哥哥董金皋后也拜入黄悟芳教授门下。黄悟芳教授严谨的科学态度,手把手的指导开启了她的植物保护科学的探索之路。

董志平于1988年硕士毕业后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植保室,一干就是34年。这34年,她始终从事植物保护研究工作,从田间到实验室,从田间观察到室内系统研究,先后利用鉴定筛选出的抗病品种解决了谷子锈病的流行危害,利用农业生态调控技术控制了二点委夜蛾的暴发成灾,探讨耕作制度变革对病虫害影响的理论和解决方案,逐步实现了不用或少用农药的绿色发展之路。多年的坚守和探索换来的是学术界和社会对她的认可。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省高端人才、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她明白这是荣誉,更是责任。董氏三兄妹从学校到工作岗位,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植物保护和农业科学的研究,成为河北农大乃至国内植保界的一个佳话。

创新关键技术控制谷子锈病

1988年,谷子锈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很多地块植株倒伏、颗粒无收。生产上主推品种均高度感病,出现了农民想种谷而不敢种的局面。对于毁灭性的锈病流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但如何快速培育抗锈品种是当时的一大难题。董志平利用专业知识,请教专家,制定周密的研究方案。首先澄清了我国谷子锈菌的生理分化,划分了我国谷子锈病的流行区系,建立了利用强毒性小种鉴定抗源、利用本区系的优势小种鉴定同一区系的抗锈新品种的谷子抗锈性鉴定技术体系。先后从8个国家16800多份种质资源中鉴定出89份抗源,提供给全国育种单位应用,并对抗源后代材料进行重点跟踪鉴定筛选,先后鉴定出41个抗病新品种,有效控制了谷子锈病的流行危害。科研成果“谷子锈菌优势小种监测及谷子品种抗性基因研究”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谷锈菌生理分化及在谷子抗锈育种中的应用”2001年获省长特别奖。

为了使研究成果持续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她带领课题组构建了谷子锈菌毒性监测技术体系,30多年来持续对全国育种单位提供的谷子新品系进行抗锈性鉴定,提出了“对中抗及以上品系进行重点培育,早期淘汰高感品系”的谷子锈病防控技术方案。同时对9份高抗抗源进行创新利用,克隆了2个抗锈候选基因,开发了抗锈基因分子标记,创新冀创1和冀创2等系列抗锈新品种,再次作为新抗源在抗锈育种中应用,使谷子锈病持续能够得到长期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她选育的冀创1,抗锈且糯质,适合加工,延长谷子产业链。董志平研究员于2013年被推荐为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二点委夜蛾的发现及系统研究解决方案

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开始推广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在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耕作制定均有利于病虫草害的发生。作为省政协委员的董志平研究员即时撰写了“耕作制度变革引发新的重大病虫害问题我省应予以高度重视”的提案,得到多位省领导的批示。为了解决这一生产问题,她带领课题组对新耕作制度条件下病虫草害进行普查,并编著出版了《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彩色图谱》和《玉米病虫草害原色生态图谱》。

在病虫害普查过程中,她们于2005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夏玉米重大新害虫——二点委夜蛾。该虫2011年在黄淮海7省市大暴发,发生面积达3318万亩,占夏播玉米的20%,重发面积260万亩,单株最高虫量达30多头,危害率最高达90%。2012年该虫被农业部列入重大病虫害。在国家植保专家支持和帮助下,董志平研究员联合30余家单位百余名科技人员对该虫进行攻关研究。明确了其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澄清了其暴发机制,构建了数值化预测预报技术模型,揭示了其成虫具有集聚性并向田间“麦茬上覆盖麦秸”的空隙中集聚的特点,提出了——破坏“麦茬上覆盖麦秸”能预防二点委夜蛾幼虫咬玉米苗!这一生态调控措施,实现了源头治理,不用喷农药,绿色又高效的目的。研究成果“玉米重大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5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近年来,“二点委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多次被列入河北省和农业农村部的主推技术,通过广泛培训和宣传,使这一简便易行的“傻瓜”技术,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有效降低了二点委夜蛾局部暴发风险,为夏玉米生产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保护性耕作与病虫草害的控制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20多年来,董志平研究员一直关注着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带来的病虫害问题和防控新挑战。在河北中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表现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二点委夜蛾为代表的鳞翅目害虫数量逐年积累,造成夏玉米缺苗断垄、参差不齐,或穗虫穗腐严重;二是以小麦茎基腐为代表的病残体传播为主的病害也在加重;三是以恶性杂草节节麦为主的草害群体大,防控难,药害重。针对这些新问题,她带领课题组坚持以生态思维的理念,系统治理的方法,统筹小麦/玉米病虫草害进行深入研究。先后研发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二点委夜蛾暴发机制及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周年积累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高效杀虫灯改良创新、黑麦秆蝇周年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利用无病种子和田间清洁生产控制种传病害技术、避免使用高感品种控制气传流行性病害等多项不用或少用农药关键绿色技术,集成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以该技术为主导,结合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建立小麦/玉米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确保粮食安全奠定技术基础。

人物介绍:董志平,现任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二级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政府参事,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及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谷子病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主著著作6部,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发布技术规程26项。培育抗病新品种2个。主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省高端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十大杰出青年,燕赵百名优秀女性、省农科院“卓越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在田间调查谷子病虫害

在田间指导新害虫二点委夜蛾防治,接受电视台采访

 

研究解决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害等生产问题


上一条:【农大好故事•校友篇109期】10万亩“威梨”奠基人——追记我校校友、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曲宪忠
下一条:教育基金会走访校友企业

关闭

版权所有:河北农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     地址: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 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   电话(传真):0312-7521933   |   邮箱:xiaoyouhui@hebau.edu.cn